Sun, 2023-01-22 15:15
本想趁假期去登封的嵩岳寺塔看看,毕竟这是我国现存最古老、内部可进入、非墓葬类、非“建筑小品”的地上建筑。可又觉得假期有限自驾略紧,于是改道山西时隔两年再来看看这两座唐代木构。上次来的太急,仅有一个下午,这次可以提前做好功课仔细观赏。
人们总爱说国内现存的4座唐代木构建筑都出在山西(不算莫高窟第196窟窟檐和正定开元寺钟楼这种半座唐建),但实际上平顺县的天台庵早在2014年修缮时,其东南翼角飞檐椽子上的墨迹便已出卖了自己——这货只是个具有显著中晚唐风格的、五代时期重建的木构筑。芮城县的广仁王庙虽是货真价实,但个人总觉得其风格上比天台庵都还差了些许,飞檐明显缺乏张力、不够夸张。剩下的两个唐木建:一座最早,一座最大;一是民建,一是官修,还都在五台县,刚刚好,一步到位。
▲ 敦煌 莫高窟 第61窟
▲ 莫高窟第61窟佛坛周围的五代壁画《五台山图》
▲ 《五台山图》局部所描绘的“大佛光之寺”
上世纪初,法国人伯希和在莫高窟第61窟的佛坛周围发现了根据五代地貌实景描绘的《五台山图》壁画,并将相关图片编纂进了《敦煌石窟图录》。而后梁思成、林徽因在研究唐建时,受伯希和图录的启发,认为图上庙宇疑似唐代木建,无奈书中图片实在模糊,于是梁便专门致信伯希和(书信原件现藏于巴黎吉美博物馆),以寻求更多的图片信息和线索,后来梁得到了伯希和详实的回信并于1937年实地勘察了佛光寺,确认其东大殿为(现存最大的)唐代木建。需要提及的是,其实早在1927年,日本学者关野贞与常盘大定合编的《中国佛教史迹》第5卷,便收录了日本僧人小野玄妙拍摄的佛光寺照片,且已经发现殿前经幢有唐大中十一年(公元857年)年号,但好在他们的所作所为仅此而已。
▲ 佛光寺内古树林立,几乎完全遮蔽了图片正中的东大殿
▲ 佛光寺东大殿
▲ 东大殿内的唐代彩塑
▲ 俯视东大殿台基石阶
而位于佛光寺西南方向50多公里的南禅寺,因为只是一座民间筹建的乡下庙宇,不比官修的大佛光寺,故而未能出现在敦煌的《五台山图》上。建于公元782年的它,躲过了唐武宗的灭佛运动、也躲过了历次改朝换代、列强的侵华战争以及梁、林的苦苦寻觅。可最终没能躲过20多年前的一场浩劫:1999年底,3名暴徒闯入南禅寺大殿,将为文殊菩萨牵坐骑的狮童从脚跟处掰断掳走;而另外两尊位于佛坛前部、蹲于莲花宝座上的供养人像也被歹徒用钢刀锯断劫走;同时大殿正中的释迦牟尼佛像被当胸剖开了一个大洞,佛像中所藏宝物被洗劫一空;释迦像右侧,端坐在青狮像背上的文殊菩萨后背也被挖开,其余几尊塑像后背,也因歹徒盗宝,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。
▲ 南禅寺
▲ 南禅寺
▲ 南禅寺飞檐
▲ 南禅寺被盗抢前佛坛全貌
▲ 1999年盗抢事件后被损毁的佛像
时至今日,徘徊于山野乡间庙宇门前,我觉得莫要说是南禅寺,就算佛光寺再被暴袭一次,大概也并非难事,这种所在偏僻的文保单位,仅靠“侥幸”和“自觉”来守护,大概是远远不够的。